书法家 刘安成 官方网站

+收藏:http://liuancheng.orgcc.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艺术资讯 正文内容
读杜甫草堂
2012-02-11    浏览(450)    作者:刘安成    来源:书法家 刘安成 官方网站

丙戌年六月中旬,有暇和朋友前往成都杜甫草堂,得以缅怀杜甫这位名垂青史的大诗人。

解说员小姐甜美的四川普通话和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声音,径直把我们带进了两千多年前的今天。『唐肃宗乾元二年十二月,一位年近半百的老人,骑着一匹瘦骨嶙峋的马,携一家老小,一路赶来。寓成都后,在一座茅屋里居住了三年零九个月。这位老人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

记得当代曾有位诗人在为杜甫所写的传记中深情地写道:『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起初我总是不以为然。中原巩义是杜甫的家乡,何以使人们记得成都杜甫草堂而忘了生于斯长于斯的老家呢?今天到了仰慕已久的杜甫草堂,看到『大廨』内杜甫那尊像——那尊看起来仅剩一袭长衫和嶙峋的骨头然而满含忧思和愤慨的杜甫像,看到『草堂』内的诗史堂,一首首光耀后世的著名诗篇大都来自于草堂,尤其看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写的『杜甫茅屋』,我的心受到了震撼,曾经的疑惑也一并释然了。

随着解说员温润柔美的声音和轻盈的脚步,我们首先来到了『草堂』正面第一站——大廨。大廨为过去官吏办事的地方。大廨中央那尊杜甫像,刻画了暮年杜甫清贫潦倒却忧国忧民的形象。

伫立í像前,我真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同时内心充满了无尽的伤感。用手轻轻抚摸着他的塑像,我的目光几乎不敢同他的目光相对接。在他的目光下,我的多愁善感和所谓的悲悯之心都显得渺小卑怯,甚至连现场的文字也如同粗粝的砂石,一无用处。走出很长一段路后,我还在后悔手中没能捧上一炷香,对于我崇敬的诗人,惟有这么隆重的仪式才能配得上诗人的尊贵。

穿过大廨,徐行数十步,我们来到了草堂的主厅——诗史堂。堂名『诗史』,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杜甫生逢乱世,颠沛流离,他将自己所见所闻的万方多难的社会现实,所感所叹的民怨国恨,所思所想的辅君中兴,完完全全用诗歌把他们记载了下来,表现了出来。读其诗,如同读一部反映唐王朝由兴盛走向衰微的历史巨著。这就是『诗史』二字的含义。可见,将杜甫诗称为『诗史』,是后人对这位伟大诗人及其作品的极高评价。

诗史堂占地百余平方米,是草堂建筑中面积最大的。诗史堂一直到清代,仍是骚人墨客凭吊杜甫、吟诗唱赋的雅集之所。如今厅内还陈列着两台古色古香的圆桌,使人回想起当时文人们挥洒笔墨,吟诗唱赋的情景。今日的诗史堂,堂前选有清人沈寿榕、彭毓菘合撰的一幅名联,正中陈放着一尊杜甫塑像,是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所作。塑像完全以写实手法,通过塑像微蹙的眉宇、深沉的目光,以及冷峻的嘴角,准确而凝练地刻画出诗人忧虑国家前途命运的拳拳赤子之心。塑像两侧楹柱上,悬挂着朱德同志一九五七年参观草堂时撰写的一副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诗史堂之后,便是柴门。柴门的体积是草堂中几种主体建筑中最小的,仅有二十多平方米,高也不过三四米。门前,清溪碧水流淌而过,一座别具情趣的小石拱桥横跨溪上,颇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味。清溪两旁,茏茏翠竹拔地而起,悠悠清凉油然而生。再顺着溪流向西望去,跨水而建的水槛在竹影树荫中若隐若现。如此景致,令整座祠宇更增幽趣,更流神韵。

『柴门』,原本是杜甫当年营造草堂时所选的院门。因其简朴低矮,诗人才给它起了个名副其实的名字。此外,如同称其居为『草堂』一样,还有表明其布衣幽栖生活的意思。在杜甫草堂诗作中,我们常常可以读到与『柴门』有关的句子。如《野老》诗中『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说的是当年诗人修造的柴门,不是正面浣花溪,而是顺着着溪流的方向所开;《客至》诗中『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即柴门)今始为君开』,是讲诗人闭门幽居,有了知己和至亲相访,方才打开柴门。还有《南邻》诗中『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写出了与邻居交往互访,宾主相得、气氛融洽,送别于柴门依依不舍的情意。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柴门虽简朴,却给诗人平添了许多乐趣。正是在如此简朴而又充满情趣的柴门寒居中,诗人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成就极高,震动海内外的不朽篇章。千百年来,才会赢得无数后人的尊崇与倾慕。到蜀中凭吊故居草堂胜迹,柴门不会再紧闭不开,而是要敞开它的胸怀,迎接千千万万瞻仰者。

柴门之西不远处,建有一阁,谓之水槛。当年杜甫笔下的水槛为草堂水亭上由木板搭成的简陋木栏,是诗人常去之处。他常到那里或凭栏远眺,或坐而垂钓。故而在其诗中多次咏及。《水槛遣心二首》之一,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在水槛眺望远方,所见清幽迷人的自然景色:『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花多。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三两家』。今日水槛,为清代嘉庆十六年所建。其两旁有清溪碧水,四周有翠竹绿荫,环境十分幽雅。

然而,更让人动情的还是杜甫的『茅屋』。随着解说员的指点,走过一座小小的石桥,穿越栽种着桃树和松梅的庭院,我们来到了仰慕已久的『为秋风所破』的『茅屋』。

我在光线幽暗布置简陋的茅屋内蹑手蹑脚地走着,感觉杜甫的生命还在这几间屋子里生存着,像是今天潮湿而清新的空气,令人鼻腔发酸,心跳加快。这是几间具有唐代建筑风格和川西民居特点的草房子,门槛和窗户都是没有上漆的陈旧的木头。杜甫的书房和卧室陈列异常简陋。书房中仅有一张书桌、一把椅子和一只很不像样的书架,桌案上竹筒做成的笔筒里放着几杆毛笔,旁边的书卷静静地展开着,上面落满了灰尘——在如此孤寂的环境中,我可以体味诗人当年的清苦和幸福。在那些蛙声四起、百虫呢喃的夜晚,河风从浣花溪的水面上轻轻吹来,诗人坐在一盏荧荧燃烧的油灯下,一边磨墨,一边构思他那些千古名句。

卧室里的床是用楠竹做的,宽大结实,像北方人躺惯了的土炕。而被称作厨房的房间里,则布置了灶台、水缸、石墨等日常生活器具。就是在这么清苦和简陋的环境中,杜甫曾经写下了二百四十多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据说杜甫当年携一家老小初到成都,先是住在西郊一座古寺中,第二年春天才在亲友资助下,于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了日后名闻中外的草堂。草堂落成的当天,杜甫欣喜若狂,随即写下了一首《堂成》,表达了他对这个新家的喜爱。当时杜甫草堂四周充满了活泼的田园景色。『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而今站在杜甫草堂旧址,哪里还能看到如此瑰丽神奇的自然风光?即使是偶有『黄鹂』或别的鸟类生息于此,而『一行白鹭上青天』毕竟成了遥远的绝响。暂时安定的生活,使杜甫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忧国忧民的情怀。

你看杜甫的茅屋位于浣花溪畔宽阔空旷的原野上,经常受到大风的袭击。有一年秋天,大风几乎将茅屋顶上的茅草吹了个一干二净,门前一棵巨大的楠树也被狂风连根拔起。因此这几间茅屋既让颠沛流离的诗人感受到居家的温馨和幸福,同时也让他对寓居的生活感到忧心忡忡,也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的诗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题本身就很有趣。茅屋为秋风所破,为什么还要『歌诗一首』?牵动了诗人的诗情呢?

诗以描述开篇,完全是写实的手法。先写秋风的威力,『怒号』是其声势,卷走屋上茅草是其『战绩』;再写自己无可奈何的情状,面对这大自然的强者,只好任其所为,眼看着自己的茅草渡江而去,高飞的挂在了树梢,低徊的沉到了塘坳。

面对大自然的暴力,诗人表现得较为平静,甚至还有几分耐心去欣赏它。但面对顽童的『趁风打劫』,他却真的动了肝火。他如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失态,是那样率真。与其说他是在和孩子们生气,不如说他是在和自己生气。他恨自己老迈年高,生活无依,一事无成,于国于家都没什么用了。也许还深责自己缺乏修养,和小孩子们一般计较。总之,焦灼之后,他转为沉静,渐而苦苦的思索。

大风过后,黑云涌来,不用说,秋雨是不请自来的了。诗人收回自己的视线,不再关注大自然的风云变化,而把心神集中在自己赖以生存的茅屋里。多年的贫困,多年的流离失所,他甚至做不起一床被子,而就是那床冷冰似铁的被子,也让睡觉不老实的孩子蹬破了。满屋漏雨,没有干爽的地方,可是秋雨却不管不顾地下个不停。这是怎样的生活啊!长夜漫漫,诗人失眠了。而『自经丧乱』,已不知有过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洒泪沾襟又有什么用呢?

突然,诗人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这时,理想战胜了现实,意志战胜了叹息,虽然他现在缺少『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住所,但是,如果眼前突现这样的房屋,能够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守茅屋,受冻而死!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呢?这是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就像他在兵荒马乱中写『三吏』『三别』一样。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正因为有了现实的触动,有了内心的渴望,诗句才能这样不假修饰,从胸臆中自然涌现。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由此看来,杜甫在成都生活的安闲自足,仅仅是表象而已,他内心却无时无刻不是处在焦灼和不安之中。随着年事增长,客居异乡的诗人开始感到了叶落归根的重要,他对故乡河南的思念之情也与日俱增。当他听到唐朝大军平定『安史之乱』收复河南、河北时,竟然老泪纵横。于是打起背包,带着家眷乘船离成都而沿长江迂回向故乡进发。在洒满星光的狭窄的小船上,杜甫感到江风和晨露的寒意已深深地渗入了他的骨头。他开始不停地发烧咳嗽。在湘江岸边的一条破船上,五十九岁的杜甫贫病而死。苍天怒号、呜呼哀哉!

杜甫草堂博物馆,陈列着一幅放大了的照片,我伫立良久,心绪难平。这是一幅一九五八年毛泽东参观草堂的照片。毛主席身穿军装,双手反剪在身后,两只大手紧紧地相握在一起。这时的主席,既是一代领袖,更是一个写下『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的著名诗人。他以诗人的身份面对一个一千多年前的同样是伟大诗人的杜甫,他在想些什么呢?他对中华文化的迷恋和坚守是否也和杜甫的一样——包括杜甫的人格力量和诗性光辉?

杜甫草堂,仅仅只是纪念一个曾经在成都客居过若干年的穷诗人。因此,当我漫步在疏朗、青翠的园林之间时,注意力专著极了。我在全神贯注地想像诗人的身世、经历、愁苦以及那些无法比拟的美好诗篇,而没有更多的才子佳人、皇帝嫔妃的传奇故事来扰乱我的思绪。在杜甫草堂中的漫游是庄重的、沉思的。你可以一直想像着杜甫这个人一直到心怀。

游览结束了。解说员以她的微笑送走了我和我的朋友们。此时时钟已指向中午一点一刻。我仍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已过午餐时间,以至于到了饭庄的餐桌旁坐下,我的心绪还久久难以平静!!

标签: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分享:
发表给力评论,说两句!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