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 刘安成 官方网站

+收藏:http://liuancheng.orgcc.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艺术资讯 正文内容
渐变中求立新 经典中寻精微
2012-03-22    浏览(1571)    作者:刘安成    来源:书法家 刘安成 官方网站

当代书法创作,追求风格的渐变与突变是极为典型的对立的两极。我虽学书有年,却少有大成,因而对经典、传统更是高山仰止,崇尚备至,从不敢奢谈求变、创新(至少目前抑或今后相当长时间内都是如此),而是努力在继承传统的漫长过程中寻找一条渐变中求立新、经典中寻精微的书法艺术学创之路。

多年来持之以恒,搦管临池,一丝不苟,略无懈怠。学书自颜柳、二王入,早年对《兰亭序》、《圣教序》下过功夫,略有心得。用笔的转折提案,追求二王韵味。笔下有了些法度,少了些野气。同时,深入涉猎唐宋人书法,在广泛接触中寻求与自己性格及艺术追求相契合的东西,不断丰富自己的书法艺术语言。后将自己的基本风格定位于米芾,力求变王氏书风的静态美为动态美,追求用笔灵活多变、八面出锋、酣畅淋漓、沉着痛快,从而追求一种以王为底、以米为面、沉稳爽健、飘逸华滋的艺术风格,用笔力求生辣沉着、爽健雍容、点捩处历历分明,丝  丝入扣。

本人自感愚钝愚昧,不易接受新事物,更不敢对经典书法囫囵吞枣、得其皮毛而妄为出新求变,以至多年来追摹米芾,寻求“蜀素、苕溪”三昧,同时上朔魏晋,求其相同之脉,须臾不敢懈怠。窃以为,凡学书者在对一家尚未领悟之情况下,就广为涉猎,无异于采了杂花蜜后却不会或者缺少酝酿而最终难有成就。对经典书法追摹的专一性,当为朝秦暮楚者鉴,为急于出新者鉴。

有功力没有胆识不易形成自己的面目,而有胆识没有功力虽能创新却也难于立足。道理很简单,因为所形成的所谓新面目是建立在缺少古法积淀的基础上,所表达出来的意境终归是低俗浮浅的,是“昙花一现”的辉煌,其结果只能是步入“越写越熟,越熟越俗”的怪圈。离开了传统的东西应该是最易被世人遗忘的,更别说流传后世去经受历史的检验了。

要求变,必然是追求风格的渐变,这全在于能不能在古法中增加自己的情趣与感悟。当自己的性情能够寄托在笔下,将其生动地表现出来,而不再是囿于一家一帖之法,当是创新的成功,解除了古法的茧缚。米芾穷尽毕生之力集古字,师承诸家,转益多师,进入化境之时已“人书俱老。”其用笔用墨酣畅淋漓,结势跌宕起伏,愈加走入天真烂漫的自由王国。这说明米芾是依靠才情、功力与胆识才由对师法晋唐的集古字,蜕化出独创的“风樯阵马,飘逸超迈”的艺术风格。由此说来,渐变需要的是时间,是磨砺。能不能把铁杵磨成针,需要的是毅力、耐心和勇气。有了将铁杵磨成针的功力与感悟,能不能用这根针织出一团锦绣,靠的则是心智的灵秀与才情。反之,未能深入感悟经典,对创新的理解片面,仅依靠天赋去创作,也可能会有新意——因为有一些入时的观念的支持,但是缺少了磨砺的功夫与身体力行的感悟,即便有所新创,也只会流于形式,以其所谓的“空间构成”、“墨韵”、“墨象”而唬人,终因其脱离古法的积淀,不过是笔墨游戏而已。

书法难于创新的根源,不在于前人之法的高深而束缚了我们的笔管,而在于对师承的选择及深入的程度。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在书学道路上的墨守陈规、食古不化,肯定是不可取的。继承传统绝不是抱守一家不及其余。如若这样,虽可深入前人精髓,却难走出传统从而真正形成个人的风格;一味广揽诸家,深入不够甚至浮光掠影,就很可能费时耗力,融会艰难最终不得要领。两者皆有悖于书法学习要旨。

由此说来,我对自己学书的定位就是,通过不懈的追求,汲取典籍,逐渐谙熟米书的墨韵,再旁涉如黄山谷气势的开张,辅以东坡之“单钩执笔”,王铎的雄肆厚重、纵逸蕴籍,徜徉在“似与不似之间”,从而实现书风的渐变,自以为还是可以期待的。正如老米《海岳名言》中云“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

标签:对立,艺术创作
分享:
发表给力评论,说两句!  共有 0 条评论